【推荐】教师学习心得体会范文汇总8篇
当我们受到启发,对生活有了新的感悟时,可以寻思将其写进心得体会中,如此就可以提升我们写作能力了。那么心得体会怎么写才恰当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教师学习心得体会8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教师学习心得体会 篇120xx年1月16至17日,我参加了通化市教育局组织的培训,钱志亮教授和刘老师的声情并茂的讲授让我这颗混沌的心苏醒了,他们的博学多才让我敬佩,他们针对教育、学生、教师的相关联的知识给予了深入浅出的讲解,使我茅塞顿开。如同干渴了许久的小苗终于迎来了甘甜的雨露,生命从此有了改变,一切不在普通。
听了钱志亮教授报告会之后,使我受益匪浅。直接想到就是责任感问题。其实,责任感不仅仅是教育事业需要,社会上的各行各业都需要,这是做好一件工作的起码前提。如果说对待自己的工作做不到热情,没有责任感,那其结果是不言而喻的。相反,如果有超强责任心,事业心,其结果也是可以预知的。本着对学生高度负责的态度,有效的课堂才有可能实现。否则,什么备课、上课,什么教育教学改革,什么有效课堂也只能是海市蜃楼、空中楼阁,可望而不可及,当然具备了这责任感后就都不同了。
一、让学生“动”起来听课学习
教师的讲课缺乏激情,又不善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造成课堂气氛沉闷,学生注意力分散,无精打采,比较之下,学生的学习不投入使得学生对于文章的理解也较为浅显。这就是教师不同的情感态度决定着不同的教学效果。一个富有激情,满腔热血;一个平平实实,热情一般。同一堂课效果会截然不同。目前学生的课业负担越来越重,厌学情绪也越来越严重,这更需要教师用激情去影响学生。因此,教师只有将备课时体验到的情感熔铸于教学之中,用热情、激情、真情去撞击学生的心灵,才能掀动学生情感的涟漪,使他们置身于充满浓烈气氛的情境中,受到感染。课堂上只有教师有了激情,学生才会有活力,这样才能“激活”课堂教学。所以老师要调整好自己的心态,以一腔的热情投入教学,投入到师生交往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热情来确保我们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二、“蹲下身来”同游离于课堂外的学生交流
教学过程并非是教师讲学生听,以前满堂灌的教学方法已不再能适应新课改的要求。这种课的课堂结构很不合理,学生处于被动,消极,受压抑的境地,课堂气氛变得死气沉沉,学生的智能得不到充分的发展。如果我们认真备课,精心设计教案,把自己定位在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及组织者,而不是灌输知识的机器,把课堂交给学生,以学生作为创造活动的主体,那么,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就能形成能力。如果我们上课时能做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让所有的学生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那么,学生在这合理的课堂结构中也会变得生气勃勃,学生的智能也在“活”的教学环境中得到发展。
三、创设科学的教学情境激起学生的兴趣
教学情境是课堂教学的基本要素,创设教学情境是教师的一项常规教学工作,也是确保有效课堂的一大途径。尤其是政治,需要引用的社会热点时事较多,教师不应把它一股脑儿搬进课堂,而应该挑选其中一些学生感兴趣的,符合学生年龄实际的事例引入课堂。这样才能在吸引学生,在学生中引起共鸣,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在设计教学活动中我们的教学方法应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状况灵活选择,诸如听录音、做游戏、演讲、表演、讨论等,采用哪些方式方法,应予以精心安排。师生互动可以用对话形式,问答形式。实践证明了,教学过程中只有重视了师生互动,生生互动,选择好正确适当的教学方法,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主动性,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只要我们教师更新教育理念,我认为要做好学生的服务,主要是帮助学生能够有效地进行个别化自主学习,必须转变学习观念,采取一些行之有效的措施。切实转变观念,努力实践,做到“笑”字无限相加,“气”字依次相减,“烦”字永远除尽,“爱”字连续相乘。相信我们的课堂就一定会充满生机,切实高效的完成教学任务。牢固树立“一切为了学生”开放教育以学生个别化自主学习为主,采用现代信息技术和教育手段为学生提供多种媒体教学资源和多种形式的教学组织活动,以学生为中心提供多种学习支持服务。
教师学习心得体会 篇2转眼间,为期五天的培训结束了。在这次培训中有幸聆听了各位专家的讲座,让我收获颇丰。
首先转变观念,提高教师自身的综合素质。人们都说,给人一碗水,自己必须要有一桶水,体育教师也是如此,只有认识到了体育课的重要性,理解了体育课的实质和意义,才能不断强化自身的综合素质,研究学生的身心成长发展规律,多学习和掌握与体育有关方面的知识,练就一身扎实的教学基本功。才能娴熟地驾驭体育课堂,提高教学质量,及时地发现自己在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通过自己的主观努力得到有效改善,努力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
通过这段的培训,我发现了自身视野之局限,犹如井底之蛙。我随即想到了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如果孩子固守陈旧僵化的理念,那将是一件多么可怕的事情!我们培养的学生是完整的社会人,不仅仅是接受知识,还需要我们了解学生成长需求,创造各种有利于学生成长的条件。培训是我更进一步地明白了走进新课程的教师也不再是充当“传道、授业、解惑”的单一角色,而更多扮演“组织者”、“指导者”、“促进者”、“研究者”、“开发者”、“协作者”、“参与者”、“学习者”等多元角色。为不断提升自己的教育思想,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以适应新课程理念下的教育教学活动,我们教师应自觉成为教学的研究者、终生的学习者、教学实践的反思者。通过学习,让我茅塞顿开。我深深感觉到,作为一名教师,我们要与时代同行。我们的课堂变革与学校变革,都与社会变革血脉相连。通过学习,我的思维方法与思想方法都得到了转换。希望今后的我能够立足课堂,跨越时空,让我的课堂更能体现时代性和社会性。
教师学习心得体会 篇3昨天在校领导的带领下,全体教师在学校多媒体教室通过视频观看了师以“教师素质与班主任工作艺术”为主题的报告,今天我又和全区老师一起来到育英聆听了郑杰老师以“教师专业和教师成长”为主题的现场报告。在这两场报告中,大家都是听得如醉如痴,踌躇满志,不时还爆发出笑声甚至情不自禁地想为这两位大师鼓掌。他们机智,幽默,风趣又深含哲理的话语也深深地打动了我的心。虽然当班主任已经走入第十五个年头,但我的心灵似乎从没有象这两天这样被深深地震撼过。
任小艾老师告诉我们中国的教育面临改变教育方式的问题,要由“管理型”向“服务型”转变,教师要以一种服务的心态去做;今天的孩子是物质上的富翁,精神上的乞丐,他们缺少理解的爱、尊重的爱、信任的爱、平等的爱。
任小艾老师有一句话让我印象深刻:如果不能理解孩子的内心,就无法理解他的行为。这也不由让我想起我现在班上的一个学生——范思远。那是一个活泼开朗、彬彬 ……此处隐藏6839个字……有具备人文素养,教师才能真正树立“以人为 本”、“以学生为主体”的现代教育观念,在教育与管理中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性,把学生当“人”看,当作有情感的、鲜活的、思想性格各异的、独立的人,而不是把他们当作“工程师”手下的“产品”,当作“园丁”手下的“花朵”。教育毕竟不同于植物的栽培或动物的饲养那样的工作。教育是通过主体、为了主体的发展,而在主体间进行的一种精神交流和对话。通过这种交流对话,教师要引导、激发学生的自觉意识、自尊意识,使其主动地寻求自我发展和进步的目标,不断完善自己。
要达到这样的目标,没有人文素养肯定是不行的。为什么这样讲?这是因为, 没有人文素养、缺乏人文精神的教师就不可能充分理解人性,爱护学生,尊重学生的人格;这样的教师不会在心中有爱的阳光,也不会拥有教育的智慧和灵感;这样的教师,也不会有教育的耐心,缺乏对社会和人生的责任感,心中又没有爱,试问这怎么能教育好学生,感动学生的心灵,促成学生的转变和成长?谁都知道,爱和尊重是教育的前提,但在教学活动和管理中,我们却时常见到冷漠、粗暴、野蛮这又怎么能教育好学生,唤醒学生的心灵的觉悟呢?这样的教师必然会压抑学生的主体意识,制约学生主体意识的发挥,窒息学生的思维活力,最终使学生成为应付考试的机器、分数的奴隶,根本无法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素质,塑造强健的心灵,当然也谈不上让学生适应市场经济的需要和迎接国际竞争的挑战。因此,提高教师的人文素养是教师职业的需要,是培养学生适应市场经济和国际竞争挑战的需要,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需要。要提高人们的人文素养,就必须从小抓起,从学校教育抓起,而首先必须从提高教师的人文素养抓起。
教师的人文素养就是教师所具有的人文精神及在教师的日常活动中体现出来的思想、道德、情感、心理、性格、思维模式等方面的气质和修养。它表现为在教师的日常教学和管理活动中对学生的尊重和对学生成长的关心,表现为教师教书育人的强烈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
一个优秀的教师,一定是文化底蕴深厚的教师。一个文化底蕴深厚的教师,一定是具有人文精神的教师。只有提高自己的人文素养,教师才可能从教书匠成长为能师、经师甚至名师。而要提高自己的人文素养,教师就必需善于读书,学会学习,与时俱进。要养成勤耕不辍、终身学习的习惯。
学习是现代人的第一需要,是每位教师的人生必修课。从某种角度说,学会读书和学习已经成为现代人的生存和发展基础。只有学会读书和学习,我们才能提高自身的文化底蕴。没有学习,就没有教师的成长;不吸收人类几千年的历史中创造和积累的文化财富,教师在教学和管理活动中就无法做到从容不迫,游刃有余,把握有度;不汲取人类几千年积累的智慧和道德理念,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浪潮中,就无法抵御物欲和声色的诱惑,远离浮躁的心态、宁静致远;教师也无法在现实的、繁重的日常教育生活保持冷静和克制,把握教育的契机。因此教师要学会学习和读书,在博览群书中思考、积累,丰富自己的知识和思想,拓宽文化的视野,提高思想的高度,加强思维的深度和广度。教师尤其要阅读经典,与人类的思想家、教育家对话,学习他们的研究成果,提高文化素养,尤其要提高人文素养,并在此基础上培养科学精神,这是教师的教育思想和智慧形成、发展的基础,也是教师成长的必备条件。在一定意义上说,教育思想和智慧的形成,就是教师跨越东西方文化经典所构成的桥梁的过程。在我国,作为一个优秀的教师,一定要在汲取西方文化的科学精神、民主精神、讲求实证精神的基础上,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背靠五千年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从中汲取营养,学会思考和拿来。唯其如此,教师才能远离平庸和浮躁,才能真正成长起来,成为学生心理健康的维护者,精神生活的指导者,让学校和教师的管理更有效,教育更成功、更有智慧,更加人性化。
当然教师还要向周围其他同事学习,学习他们的教书育人的经验和方法;还要利用计算机网络学习,不断提高自己的信息素养,熟练的运用计算机获取、传递和处理信息;还要积极向教学实践学习,积累经验,不断思考、总结,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艺术等,所有这些都是必要的。但这一切都有一个必要的前提,这就是教师必须首先具备一定的人文素养,具有人文精神。没有了人文素养,缺失了人文精神,教师是绝对不可能真正成长起来的。
总之,努力读书和学习、提高教师的人文素养、培育人文精神,这是教师成功的必备条件,是教师成长为能师、经师乃至优秀教师的必由之路,也是新课程顺利实施的关键。
教师学习心得体会 篇8暑假,学校再次组织我们全体教师学习了后六中学的办学奇迹。通过再次深入的学习后,我有了更深的感触。后六中学是一所普普通通的农村中学,硬件不算好,师资不算强,生源更是一般,甚至一度濒临被拆并之境。但仅仅两年时间,这所农村学校却异军突起,取得骄人的成绩,从全市排名中等变为拔得头筹,把很多城市重点学校远远抛在了后面,堪称奇迹,令人感叹,更令人深思。
后六中能有这样的奇迹,我觉得他们以下的成功经验很值得我们借鉴。
一、抓好晨读课。
语文学科应充分利用晨读时间让学生诵读,任课老师应提前把晨读的内容、要求、任务明确告诉学生(或写在黑板上),做到有布置、有落实,有检查(一般利用晨读下课前的五分钟进行相关内容的默写),或进行个别抽查(一般抽查中下生)。这样久而久之,既培养了学生自觉诵读的习惯,老师也觉得轻松。
二、课堂教学要追求实效。
后六中学的教学没有什么创新或“重大发明”,就是老老实实贯彻教学要求,强调教学内容重在“双基”。他们认为:45分钟效益的衡量标准,决不是教师在45分钟里教给了学生多少,而应该是教会了学生多少,学生已掌握了多少;当你无法照顾到每一个学生时,你就去照顾普通学生,尤其是后进生;要么不讲,讲就要讲到位,讲通,每一点都是一知半解,讲100遍也是没用的。我们认为,他们这些看似朴实的做法实为经验之谈。
教师“拖堂”的现象,在后六中学的老师看来“那是绝对不允许的”。反思我的课堂,也曾有这样的情况,今后务必改正,努力向40分钟要质量。
三、科学、合理地布置作业。
后六中学非常重视作业,他们的教师备课有一个显著特点,不仅仅是备教学内容,更要将一半的重心放在备作业上。后六中学的学生作业量受到严格控制,必须“少而精”,能让教师及时批阅,教师来不及批阅的作业坚决不允许布置。学生做作业,教师给予评析,学生再进行反思,这是必须完成的一个过程。每次布置作业,年级组长和任课老师会主动协调,保证各学科之间的均衡。初三学生的作业量控制在两个小时,初二学生在一个半小时,初一一个小时。反观我们的做法,在布置作业方面做到科学、合理调整。
如何精选作业?我认为后六中学的做法值得仿效,那就是提倡我们教师要多买几本教学参考书,从中精选、精练、精评,“剪贴”出真正适合学生特点的作业。还可以尝试分层次布置作业,对不同水平层次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让每个学生都能体会到成功的快乐。
今后我将会认真学习借鉴后六中学的成功经验,结合我班实际,切实把常规做好,把细节抓严,把过程抓实,努力创造我们08(1)班自己的“奇迹”。
文档为doc格式
【教师学习心得体会】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24 卫华心得网 www.shaolindz.com 版权所有